镇江列举网 > 教育培训 > 中小学辅导班 > 文言文阅读总丢分很大可能是忽略了它
镇江
[切换城市]

文言文阅读总丢分很大可能是忽略了它

更新时间:2021-07-29 20:26:01 浏览次数:58次
区域: 镇江 > 丹阳
类别:初中辅导班
地址:华都幸福里街区108-110(华都锦城南门正对面)

文言文阅读总丢分?很大可能是忽略了它——丹阳朗卓教育
1、判断句

 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,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“是”。古代通常不用“是”来联系,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。

  (1)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

  采用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“……,……也”“……,……者也”“……者……”“……者……者也”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。

  A: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这是文言判断句常见的形式。主语后用“者”,表示提顿,有舒缓语气的作用,谓语后用“也”结句,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。

  如:“陈涉者,阳城人也。”(《史记.陈涉世家》;“夫战,勇气也”。(《左传·曹判论战》);“莲,花之君子者也。”(周敦颐《爱莲说》)

  B: “......,......也。”其常见方式为:主语+谓语+也,在这种判断句中,有时“者”和“也”不一定同时出现,一般省略“者”",只用“也”表判断。

  如:“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”。(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);“操虽托名汉相,其实汉贼也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)

  C:“......者也。”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“者也”,表示加强肯定语气,这时的“者”不表示提顿,只起称代作用。这种判断句,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。

  如:“菊,花之君子者也”(周敦颐《爱莲说》)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。

  D:“......者,......。”有的判断句,只在主语后用“者”表示停顿,但这种情况不常见。

  如“方柯者,中国之人。”(方柯,是中国人)

  E:省略“者”、“也”的句子,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

  如:刘备天下枭雄。可译为: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。
(2)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

  用副词“乃”“则”“即”“皆”“耳”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。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。

  例如:“当立者乃公子扶苏。” (司马迁《陈涉世家》), “乃”可以解释为就是,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。

  “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”《世说新语》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。

  “日初出大如车盖,及日中则如盘盂”《两小儿辩日》用“则”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。

  “不可久居,乃记之而去”《小石潭记》“不能久留,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。”

  “狼亦黠矣,而顷刻两毕,只曾笑耳!”(《狼》),“狼也很狡猾了,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,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。”其中的“耳”为语助词表判断。

  (3)以动词“为”代词“是”表示判断

  如“臣以王之攻宋也,为与此同类。”可译为: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。这是和他们一样的。

  (4)采用否定副词“非”表否定判断

  如:“非人哉!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”(《世说新语》)中的“非”解释为不是,做出否定的判断。

  “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……”(《孟子》)中的“非”也是否定的判断词。

  2、被动句

  (1)用“为”或“为……所”配合表示被动

  A、“为”字句

  如:吴广素爱人,士卒多为用者。可译为: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,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。

 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。可译为: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。

  B、“为……所……”“为所”句

  如:“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”,“为所吞”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(《童趣》),其中主动者“癞蛤蟆”没有出现。

  (2)用介词“于”放在动词后,并引出施动者

  如《孟子二章》“百里溪举于市”说“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,”属于被动意义,而“介”词于则介绍处所(名词)“又留蚊于素帐中”。其中的“于”表示被动的意思。

  如“而君幸于赵王,故燕王欲结于君。”可译为:而您被赵王所看重,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。

  (3)用“见”表示被动,或“见”与“于”配合使用,或“见”与“被”对举使用。

  如: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。可译为: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,白白地被欺骗。

  (4)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

  如:帝感其诚。可译为: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。

  樯倾楫摧。可译为: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,船桨被折断了。

 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。

  3、省略句

 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,句子成分的省略,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,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,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。
镇江中小学辅导班相关信息
注册时间:2021年01月30日
UID:716795
---------- 认证信息 ----------
手机已认证
查看用户主页